通常是因为:
只做描述统计——比如只会算百分比、平均值,没有深入挖掘数据关系。
缺乏统计检验——没有用T检验、回归分析等验证假设,显得说服力不足。
数据没有故事——罗列数字,但没有解释“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”。
(1)从“是什么”升级到“为什么”
浅层分析:“70%的学生认为作业量大。”
深化分析:“70%的学生认为作业量大,其中女生比例(85%)显著高于男生(55%)(卡方检验p<0.05),可能与女生更倾向于完美主义有关(引用文献)。”
(2)增加统计检验
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:
比较两组差异?→ T检验/方差分析
分析变量关系?→ 相关分析/回归分析
工具推荐:SPSS、Python(Pandas库)、R语言,小白可以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包。
(3)可视化+解读
不要只放表格,用图表(柱状图、散点图等)突出关键发现。
图表标题要带结论,比如:“图1:XX变量与YY变量呈显著正相关(r=0.6, p<0.01)。”
(4)对比已有研究
在讨论部分,将你的数据结果和前人研究对比:
“本研究发现……,与A(2020)的结果一致,但不同于B(2021),可能的原因是样本差异……”
是否用了至少一种推断统计方法(不只是算平均数)?
是否每一组数据都带解释(而不是单纯呈现)?
是否通过数据回答了研究问题?
一句话总结:数据分析的目标是“讲数据故事”,而不是“扔数据垃圾”!
维普查重入口:www.vpcs.info